孔空间分区MOF调控空间电荷转移实现沙林模拟剂超灵敏检测
通过空间电荷转移(TSCT)实现动态环境响应型发光是开发高性能荧光传感器的关键策略,但传统小分子TSCT体系需复杂“V/U型”结构设计以保证供体(D)与受体(A)的空间匹配,合成难度大且易受构象柔性影响导致机制混杂;聚合物TSCT平台虽可调控D-A排列,但精准度不足。金属有机框架(MOFs)凭借结晶多孔性与结构可调性,为TSCT调控提供理想载体,但其孔内D-A空间排布的精准控制仍是难题。同时,沙林等神经性毒剂毒性极强,氯磷酸二乙酯(DCP)作为其模拟物,且现有传感器存在检测限高、响应慢或选择性差等问题。因此,开发兼具精准TSCT调控与高效DCP检测能力的MOF材料,成为解决荧光传感机制调控与毒剂检测实用化的双重需求。
近日,翟全国教授团队创新性采用孔空间分区策略构建镁基金属有机框架,首次实现空间电荷转移的精准调控与沙林模拟剂的高效检测。该MOF材料对DCP的液相检测限低至0.017 ppm,气相检测限0.04 ppm,响应时间< 10秒,且可循环使用,颜色变化裸眼可辨。这项工作既解决传统空间电荷转移体系的结构设计难题,又为神经性毒剂的快速预警提供高性能材料,推动荧光传感机制调控与公共安全检测技术的双重突破,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。相关性爱电影以“Pore-Space-Partition Enabled Through-Space-Charge-Transfer in Metal–Organic Frameworks for Enhanced Sarin Simulant Recognition”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,论文的通讯作者为翟全国教授,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邢晨晨。相关论文信息://doi.org/10.1002/adfm.202519089。

图1. 展示了SNNU-265–267的合成路线及结构特征
本工作以TPPA为孔分区配体(电子供体),分别与BPDC、BPDC-NH2、BPDC-(NH2)2三种二羧酸配体(质子响应型电子受体),通过溶剂热法与硝酸镁反应生成三例MOF材料。X射线单晶衍射显示,三者均含三[Mg3(F)(COO)6]次级结构单元,但配体构象与对称性不同:SNNU-265中BPDC呈共平面构象,属六方晶系P63/mmc空间群;SNNU-266与SNNU-267中氨基取代配体扭转角约47.5°,属四方晶系I41/amd空间群。TPPA将MOF的一维通道分隔为笼状亚单元,实现TPPA(D)与BPDC衍生物(A)的有序空间排列。

图2. 游离配体和MOF的光物理性能
固态荧光结果表明,TPPA发光源于分子内电荷转移(ICT),氨基取代配体因给电子效应导致红移。SNNU-265–267的发光主要来自TPPA,因框架刚性增强进一步红移。量子产率测试显示MOF整体PLQY高于游离配体,但SNNU-266与SNNU-267因吸收重叠略低。溶剂效应表明,其在质子溶剂中发光减弱、在非质子溶剂中随极性增强红移。

图3. SNNU-265-267液态传感过程

图4. SNNU-265-267薄膜气相传感过程

图5.MOF薄膜在接触多种有机蒸气及HCl蒸气前后的荧光发射光谱。
液相滴定结果表明,SNNU-266与SNNU-267对DCP表现出显著荧光猝灭与红移,检测限低至0.025 ppm和0.017 ppm,响应时间小于10 秒。基于PVDF复合膜的气相检测中,两者在1.03–132 ppm范围内对DCP蒸汽快速响应,发光颜色由绿色变为黄色,实现可视识别。循环与选择性测试显示,MOF膜经三乙胺蒸汽再生后可稳定重复使用,对干扰蒸汽具有优异抗干扰性。

图6. MOF对DCP的传感机理图。
综合结构、光谱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,MOF在DCP作用下框架保持稳定,氨基被质子化生成–NH3⁺受体。质子化导致LUMO转移至二羧酸配体,能隙显著缩小,促进跨空间电荷转移(TSCT)过程。热力学分析证实MOF–DCP相互作用为自发放热过程,而荧光寿命基本不变,排除了PET机制,进一步验证了质子触发的TSCT主导传感机理。

图7. SNNU-266和SNNU-267与DCP溶液的ITC测试。
总的来说本研究通过孔空间分区策略,在镁基MOF中实现供体-受体的精准空间排布,构建质子化诱导的TSCT传感平台。SNNU-266与SNNU-267中的氨基在DCP作用下质子化形成-NH3+受体,与TPPA供体发生高效TSCT,导致荧光猝灭与红移,在液/气相中均实现DCP的超灵敏检测(液相LOD 0.017 ppm、气相LOD 0.04 ppm),响应时间<10秒且循环稳定。该工作不仅证实PSP策略对MOF中TSCT的精准调控能力,还为神经性毒剂模拟物的快速、超灵敏检测提供实用化方案,为荧光传感机制调控与危险化学品检测材料的设计提供“结构分区-机制调控-性能优化”的系统范式。
供稿人:邢晨晨